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开放获取学术期刊《科学报告》最新发表一篇生态学建模研究论文发现,全球气温升高或使地中海绿海龟的筑巢范围扩大。在最坏的气候情景下,它们的筑巢范围或扩大60个百分点以上,从当前区域向西扩张至覆盖北非、意大利、希腊的大部分海岸线。
黎巴嫩曼苏里海滩上,绿海龟巢中孵出的幼龟(图片来自Fadia Jomaa)。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该论文介绍,人为气候变化使全球海表温度上升,对部分海洋生命造成严重影响,其中,海龟受到的影响尤其大,因为它们后代的性别取决于孵化温度。虽然之前的研究分析过气候变化对全球多个不同海龟种群的影响,但很少有人研究过地中海的绿海龟(Chelonia mydas)种群。
黎巴嫩曼苏里海滩上,绿海龟巢中孵出的幼龟(图片来自Fadia Jomaa)。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为此,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Chiara Mancino和同事及合作者开发了一个模型,用来预测地中海海岸线的某个位置是否适合作为绿海龟的筑巢点。在本次研究中,他们先将模型与178个已确认的筑巢点进行比对,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这些筑巢点记录于1982年至2019年期间,主要局限在地中海东部的土耳其和塞浦路斯。他们发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很好,其海表温度、海域盐度和人口密度,最容易影响特定位置作为筑巢点的适宜性。
随后,论文作者模拟了4个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会如何影响2100年绿海龟的筑巢范围。他们发现,逐渐恶化的气候情景与筑巢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关。在最坏的模拟气候情景下,筑巢范围会扩大62.4个百分点,覆盖远至阿尔及利亚的北非海岸线、意大利和希腊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南亚得里亚海。
萨兰托自然历史博物馆(MSNS)海龟研究、救援和康复中心帮助康复的绿海龟(图片来自Piero Carlino)。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论文作者也提醒指出,绿海龟筑巢范围在人口稠密的地中海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扩大,增加了它们与人类和城市化海滩的接触,不过,这可能会对筑巢成功率产生不利影响,后续进一步研究应该探索如何缓解这类影响。(完)
中新网长沙12月8日电(向一鹏 杨静)如何打造一本符合“Z世代”阅读兴趣的科普期刊?怎样依托一流科普期刊,培养更多的科学少年?为积极发挥科技期刊、科普专家、科创教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月8日,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暨《发明与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
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现场。向一鹏 摄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120余名科普传播、科创教育、期刊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参加,他们围绕“一流科普期刊赋能一流科创教育”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角探索新时代科普期刊建设路径和新范式。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介绍,该厅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实施3年来,科技期刊重点指标快速提升,数据库收录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持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何打造高质量科普和科创教育生态,科普期刊如何赋能科创教育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值得认真思考。”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一级主任医师张亚林认为,科学普及需要文化先行。他从古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提出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下学术研究中依然必不可少,鼓励受众在实践中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以自身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的经历讲述了“科学家的科普之路”,认为科普需要通过绘美好场景、打形象比喻、用幽默语言、讲生动故事等向受众传递科学之美。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赤壁学校高级教师黄新阶以“用科技创新开启智慧之门”为题,通过一个个科技创新案例,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分享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东安县耀祥中学高级教师胡国柱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扬长避短,依靠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和科技体育模型,带领“农村娃”闯机器人世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海以“一流科普期刊建设路径”为题,从创新科学传播形式、一流科普期刊评价指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承办,着力推动科学普及、科创教育和期刊出版的跨界融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