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记者 袁秀月)未来几天,新一波降温又将来袭,多地将进入今年冬天以来最冷时段。此外,华北、黄淮将出现今冬首场大范围降雪,未来一周将连续出现两次强降雪过程。
中新社发 赵宇航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08/329e8f19f36045cd9125f006289c040c.jpg" alt="1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中新社发 赵宇航 摄" />
11月22日,黑龙江哈尔滨,市民雪中出行。中新社发 赵宇航 摄
降温幅度达12℃以上
最低气温零度线将至湖北、苏皖一带
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徐珺8日介绍,受较强冷空气影响,12月8日-9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气温将下降4℃到8℃,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上述地区伴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北部海域有5~7级风,阵风8级。
10到11日,冷空气继续南下,中东部大部叠加降水影响,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西部、华南北部等地有6℃到8℃降温。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渤海、黄海、东海海域有5~7级风,阵风8~9级。
8日到11日累计下来,东北地区中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降温幅度可达12℃以上,12日早晨,最低气温零度线将南压到湖北中部至苏皖北部一带。
受冷空气影响,多地将迎来今冬最低气温。河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刘超表示,前期河南气温明显偏高,全省大部气温达到24℃到26℃,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受持续强冷空气影响,12月中旬河南将出现寒潮雨雪、持续低温天气,将进入今冬以来最冷时段。
河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丽华表示,9到10日,河北全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持续下降8℃到10℃,石家庄、邢台、邯郸降温可达12℃到16℃。11日后,河北全省将进入今年冬天以来最冷时段,气温持续偏低,大部分时段气温将不足0℃。
图片来源:中央气象台
多地迎今冬首场大范围降雪
未来一周将连续出现两次强降雪过程
在降水方面,徐珺表示,10到11日,华北、黄淮将出现今冬首场大范围降雪,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西北地区东部等地有小到中雪,其中陕西北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及辽宁东部、吉林东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或暴雪,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部等地有大暴雪。
“本轮降雪,日降雪量具有一定的极端性,累计降雪量有8到16毫米,局地可达20到25毫米。新增积雪深度5到10厘米,局地13到18厘米。”徐珺表示。
此外,据中央气象台预报,预计13日至15日,中东部地区将再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及西藏东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东北地区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雪,局地暴雪;黄淮南部、江汉、江淮、江南等地有小到中雨,局地大雨。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郭金兰表示,受这次冷空气影响,预计12月10日下午到夜间,北京全市范围有小到中雪,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会达到大雪量级。门头沟、房山、延庆、昌平和大兴的部分地区降雪相对明显,降雪量可能会达到3~8毫米,全市平均积雪深度是3~6厘米。从往年来看,今年初雪的时间段是比较正常的。
气象专家提醒,降雪天气会对交通运输有一定影响,部分路段会出现一些积雪结冰现象。同时,降雪期间能见度下降比较明显,比较容易造成交通拥堵和事故,建议加强对周日返程以及周一早高峰交通的安全管理。建议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错峰出行。此外,要关注部分高速路段可能采取的封闭等管控措施,出行前提前了解路况信息,注意安全。降温天气极易引发心脑血管和感冒等疾病,要注意防寒保暖,做好健康防护。(完)
中新网长沙12月8日电(向一鹏 杨静)如何打造一本符合“Z世代”阅读兴趣的科普期刊?怎样依托一流科普期刊,培养更多的科学少年?为积极发挥科技期刊、科普专家、科创教师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2月8日,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暨《发明与创新》建设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学术交流会在长沙举行。
科学普及与科创教育研讨会现场。向一鹏 摄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十余个省份的120余名科普传播、科创教育、期刊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参加,他们围绕“一流科普期刊赋能一流科创教育”主题,通过主旨报告、主题分享、圆桌论坛等形式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从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角探索新时代科普期刊建设路径和新范式。
湖南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斌介绍,该厅和湖南省委宣传部于2020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项目实施3年来,科技期刊重点指标快速提升,数据库收录不断突破,综合实力持续扩大,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何打造高质量科普和科创教育生态,科普期刊如何赋能科创教育发展,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值得认真思考。”
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一级主任医师张亚林认为,科学普及需要文化先行。他从古人认识世界的角度出发,提出格物致知精神在当下学术研究中依然必不可少,鼓励受众在实践中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方法和思想。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唐立梅以自身乘“蛟龙”探海、搭“雪龙”破冰的经历讲述了“科学家的科普之路”,认为科普需要通过绘美好场景、打形象比喻、用幽默语言、讲生动故事等向受众传递科学之美。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赤壁学校高级教师黄新阶以“用科技创新开启智慧之门”为题,通过一个个科技创新案例,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三个维度分享如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东安县耀祥中学高级教师胡国柱分享了自己如何利用乡村资源,扬长避短,依靠学生开展机器人、编程和科技体育模型,带领“农村娃”闯机器人世界;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海以“一流科普期刊建设路径”为题,从创新科学传播形式、一流科普期刊评价指标、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承办,着力推动科学普及、科创教育和期刊出版的跨界融合,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