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主办的第十九届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圆满落幕。历经四个月的征集、提名、评审,《文化多元 美美与共——伊利集团跨文化管理》荣获企业文化与内部传播类金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健康食品企业。
伊利集团荣获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金奖
中国公共关系行业最佳案例大赛创立于1993年,是国内创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相关评选赛事,旨在表彰在公共关系领域有突出贡献及模范价值的企业与组织。伊利凭借创新的跨文化管理实践,以及对国际业务经营发挥的显著作用,最终从众多参赛企业中脱颖而出。
以人为本 拥抱多元文化
近年来,伊利加快国际化步伐,通过国际贸易、海外并购、投资自建、战略合作等多项举措,逐步构建起覆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国际化经营网络。
伊利国际化布局覆盖面广,各国国情差异大,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管理与融合成为伊利走向海外面对的挑战之一。科学有效、切合实际的跨文化管理对提升伊利海外经营效率、实现长期稳健发展至关重要。
为应对国际化进程中不同的文化情境,伊利集团总部与海外子公司共同成立跨文化整合项目组,以推进企业国际化业务为宗旨,开展跨文化管理工作。
为了适应伊利全球化战略目标,2020年,伊利正式将“伊利文化4.0”升级为“伊利文化5.0”,“尊重”作为第五维度加入到“卓越、担当、创新、共赢”核心价值观。“伊利文化5.0”发布后,伊利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大力推动“伊利文化5.0”海外落地。
伊利文化5.0全球发布
在物质文化层面,以伊利泰国子公司为例,伊利在收购泰国本土冰淇淋企业Chomthana之后,投入大量资金、资源、人才赋能企业发展,全面翻新厂房、食堂,将通勤车更换为空调巴士,打造员工休息区“心岛”以及宣传安全知识的“安全岛”,鼓励员工为公司发展建言献策,为员工未来发展提供平台,创造卓越价值。
在精神文化层面,结合当地文化习俗开展跨文化沟通,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每逢传统佳节,如泰国宋干节、中国春节,伊利泰国子公司都会开展传统美食品鉴、洒水祈福或书法祝福等中泰文化体验活动,增进员工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另外,在公司重要活动期间,则在细节上尽可能融入当地风俗。例如,伊利印尼工厂投产仪式结束后,伊利为员工准备当地人庆祝重大节日的食物——“姜黄饭”,供大家一起品尝。
伊利泰国子公司文化共识研讨会
此外,伊利还开展“文化认可卡”,对标杆员工进行表彰;选拔培养“文化大使”,定期为海外员工开展伊利文化宣讲;每年伊利还会组织全球六万名员工开展以“拥抱多元,心融则融”为主题的“多元文化周”,文化周活动设置中国日、新西兰日、泰国日、印尼日和荷兰日,从“入眼、入耳、入胃、入心”四个维度,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形式营造尊重、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
凝心聚力助推国际化发展
通过实施跨文化管理创新,大力弘扬伊利精神与核心价值观,员工对企业的认可度、满意度不断提升,凝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穆罕默德·伊尔凡是伊利印尼乳业生产部的一名员工,2020年1月加入伊利印尼乳业,经过努力奋斗成长为团队技术骨干。穆罕默德·伊尔凡表示:“感谢伊利提供的平台,我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希望公司发展越来越好。”
伊利在海外发展也正在获得当地社会的认可与褒奖。在印尼,伊利作为当地唯一一家中资企业被授予“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成就奖”“振兴经济突出贡献奖”,连续两年获颁“最佳品牌选择奖”;在泰国,伊利作为当地唯一中资企业连续三年被授予泰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奖,并在今年获得“最高质量奖”,连续四年获得泰国“劳动关系与福利杰出单位”;在新西兰,伊利被授予“最佳安全工作场所奖”“最佳民众选择奖”“新中跨境投资奖”等荣誉称号。
目前,伊利在全球已建设15个研发创新中心、81个生产基地,全球合作伙伴遍及6大洲,分布在39个国家和地区,总计2000多家,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伊利进一步提升全球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海内外生产基地间的高效联动,国际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52.2%。
伊利印尼子公司庆祝产品热销
近期,伊利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屡获殊荣。在2023“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年会”上,伊利从全国逾800家企事业单位中脱颖而出,一举斩获六项重磅大奖,成为“新时代企业文化建设优秀示范单位”,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贡献了伊利思考、伊利实践和伊利经验。
企业走出去,如何实现跨文化管理是中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伊利则用实际行动率先作答。面向未来,伴随着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日益深入,伊利也将吸纳越来越多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优秀人才。以“全面价值领先”目标为引领,伊利将秉持“卓越、担当、创新、共赢、尊重”的核心价值观,构建具有伊利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凝聚全球6万多伊利人的力量,携手朝着“全球乳业第一”的目标阔步前行。
中新网宜昌12月8日电 题:湖北点军:“柚”见乡村好“丰”景
作者 董晓斌 皋香 杨盼盼
目送载着自家两万多斤泉水蜜柚的货车驶离村子后,53岁的黄昌林笑了,今年他的柚子销售额已有20余万元。种柚子近30年,黄昌林见证着小小的泉水蜜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黄昌林采摘自家今年最后一批优质泉水蜜柚。董晓斌 摄
黄昌林家住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泉水村,这里山大人稀,曾是省级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低下。泉水村村民很早就开始种植柚子,却因柚子品质差、信息闭塞等原因,卖不出好价钱。
1995年,时任泉水溪村党支部书记的闵泽贵前往福建引种选育,培育出新品种“泉水蜜柚”。2000年,泉水蜜柚被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鄂柚一号”蜜柚,准予示范推广。
黄昌林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种起了泉水蜜柚,“我种了60多亩,其他村民看到后也跟着开始种。”不久,联棚乡泉水蜜柚专业合作社成立。
尽管泉水蜜柚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销量和价格依旧上不去。“泉水蜜柚口味甜、水分足、清香扑鼻,价格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是品牌不够响亮。”联棚乡党委书记熊文礼说。
泉水蜜柚吸引各地游客来到泉水村。董晓斌 摄
2015年11月底,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的推动下,首届“泉水蜜柚节”在泉水村举行,活动吸引近千名游客采购泉水蜜柚30多万斤,并带动农家乐及土特产销售10余万元。
此后,“泉水蜜柚节”每年都会举办,不仅成了当地的特色旅游品牌,也让村民们的收入“水涨船高”。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得知后,开始回村发展蜜柚种植和乡村旅游。
今年33岁的闵忠诚之前在深圳务工,2013年回乡创业,开办了“驴友之家”农家乐,还种植了5亩柚子,“每年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不错,今年的年收入10万元左右。”
2023年,泉水村蜜柚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预计突破300万斤,泉水蜜柚也已销往了全国各地,村民平均年收入从2015年的3000元左右达到现在的1.9万元。
“泉水蜜柚节”已成为当地的特色旅游品牌。覃啸洪 摄
泉水村党支部书记赵飞华说,泉水蜜柚知名度已越来越高,成了村里的好“丰”景,“泉水村也一天一个变化,相信大家都会越来越好。”(完)